热讯:三天崩了两家银行,事情可能刚刚开始
时间 : 2023-03-14 14:56:06   来源 : 盐财经


【资料图】

硅谷银行(SVB)倒闭。

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(FDIC)迅速接管。

纽约的签字银行(Signature Bank)也没撑住。

美国财政部、美联储跑出来宣布兜底救市,储户可支取所有资金了。

汇丰集团顺势跳出来说,它要用1英镑收购硅谷银行英国子公司。

期间,中国的企业们、移居美国的富豪们还成为了谈资,夹杂着各式传言与辟谣,甚至还裹挟了一丝幸灾乐祸的情绪。

……

眼前的这一切,都在72小时内集中爆发了,并持续蔓延着。

72小时。

它放在救援界,恰恰是灾难发生之后有关“存活率”的黄金时期。

如今,这个时长所赋予的意义,被置于金融界中,亦是一场撼动全球的生死救援。

然而,很多人仍不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,甚至认为,银行不是说好的大而不能倒,即便倒了,远在大西洋的美国一家银行又和我们关系不大。

是这样吗?

救市时机

先聊聊,为何救市如此之急。

3月7日,硅谷银行还“一如往常”,连续第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。

但意外来得很快。这个全美前20大的银行倒闭了,并且这一切都是在48小时内发生的,速度远远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。

倒闭消息一出,市场马上给出了反应——美国股市暴跌。

硅谷银行的暴跌,也拖累欧美银行股指数重挫,导致摩根大通、美国银行、富国银行、花旗集团等美国四大银行的市值蒸发520亿美元

它的倒闭对美国乃至世界来说可不是一个好兆头。

金融的本质,是信心。或者说,尽管世界市场日益复杂化,维系整个市场运作的,依旧是最基本的信任。

越是在危险出现的初期去救,信心恢复越快,救市的成本也越低。信任基础一旦消失,认为银行快破产了,所有人就会开始加速挤提,将钱取出来。

这时,市场将迅速瓦解。

毕竟,银行经不起挤兑,它们正常都是10倍左右杠杆在运作。

关键还在于,硅谷银行一朝倒闭,许多来不及抽身的科技和初创企业或将面临资金短缺,没办法发出薪资,说不准会不会有新的一轮倒闭潮。

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总裁兼执行官GARRY TAN就在采访中表示,如果政府不加以介入,那么“整整一代初创公司都会从地球上消失”。

2008年的金融危机,就是在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,美国没有及时去救,导致金融海啸灾难酿成。

一部有名的电影《大而不倒》,就描述了那个时间美国财政部长汉克·保尔森等大人物,如何倾尽全力,甚至不惜下跪来救市的场景。

电影的画面如此令人记忆犹新,又何况亲身经历的美国人呢。

当所有人正在从硅谷银行的危机中想到雷曼的故事时,美国人难道不会记起来对这场灾难采取及时的措施吗。

电影《大而不倒》中描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,美国财政部等大人物倾尽全力救市的场景

显然,今时今日的美国已经和2008年有所不同。

正如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李国旺对盐财经记者说的那样:“从如今的反应来看,美国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阻止硅谷银行风险外溢,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,重演危机。”

危险的短债长投

但危机会不会重演,谁都说了不算,包括那些经济学家。

凯恩斯早就就说了:“这种长期预测对于当下毫无帮助。长期,我们早死了。经济学家这工作太容易了,太无用了。在暴风雨来临之际,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总会过去,之后大海又将重归平静。”

事实上,危机早已伏击。

时间得倒回至2020年。

疫情的物理阻隔,使得那时美国的科技行业迎来了增长期,科技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
在传统银行眼中,这部分公司的风险更大,但硅谷银行则为它们提供了“港湾”。

到2020年3月,为了刺激消费,应对疫情的影响,美国中央银行几乎将利率降至历史最低点0。

于是,科技创业公司的大量的低息存款,也就投桃报李地涌入了硅谷银行。

硅谷银行官网上写着公司愿景:积极指导,长期服务——我们携手最具创新活力的创始人、CEO和投资人,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创新经济中生存和发展。

根据福布斯新闻的数据,2020到2022年两年内,硅谷银行的存款从600亿美元增长到了近2000亿美元。

这么大规模的现金到达手上,也就是大规模的准备金,硅谷银行自然会想:如何钱生钱。

要么是放贷,要么购买债券资产,扩大资产负债表。

为了找一个安全可靠的债券,硅谷银行选择了美国长期国债以及政府背书的MBS(抵押资产支持证券)等,以生利息。

按债券的属性,当然是稳赚不赔。

按当时的利率,当然是有利可图。

但意外还是发生了。

这批无风险国债,很多都是持有到期债券。

意思是,只有到期,比如5年后,才能收回本息。如果不到5年就要提前收回,不仅没有利息,本金也会损失。

这种损失就是我们说的长短期资金错配,短债长投(也叫短贷长投)的风险。

自救变自杀

短债长投的危险,在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时,王石老师已经向大众科普过了。

从理论上讲,所有储户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大量取款,但银行投出去的不可能同一时间收回来,因此短债长投的风险,在银行身上几乎必然存在。

银行只是没想到,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极端推演,竟成了当下的美国现实。

一来,美联储暴力加息,抵抗通胀。

二来,科创公司面临行业冬季。

这两者合起来让事情变得棘手。

当裁员、缺钱的科创公司急着不断从硅谷银行中提款时,结果,硅谷银行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。

硅谷银行把价值910亿美元的存款,都放在了抵押贷款和美国国债等长期债券中。然而,在美联储积极提高利率后,现在的价值比硅谷银行当初购买时蒸发了150亿美元

于是,它决定变卖资产。

3月8日,硅谷银行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出具了一项新的计划,宣布将“低价”卖出价值达21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、12.5亿美元的普通股和5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,以筹集资金。

当然,硅谷银行的本意是在银行存款下降的“冬季”中,补充有些短缺的资金。

同时,它希望把自己从长期债券的泥潭里拉出来,投入更多在较短期的债券上——因为这部分资产受利率上升的影响小。总之,它想回笼一下自己的资金。

但是这样的计划反而触动了市场本就敏感的神经线,加剧了客户对银行经营状况的不信任。

人们开始猜测,硅谷银行难道濒临破产了?

人传人现象发生了,大量的投资者和客户开始专注于把自己的存款从硅谷银行中撤走。

银行挤兑潮开始了。根据加州的一份监管文件,到3月9日,消息发出24小时内,硅谷银行就被提走了420亿美元存款。

消息一出后等24小时内,硅谷银行的股价开始暴跌,这反过来又助长了美国创业公司从硅谷银行撤出资金的热潮

别忘了,硅谷银行最初点燃这根导火索的原因之一,就是现金紧缩,且面临着长期债券亏损的局面。

所以,硅谷银行很难承受大量现金的流出,更何况是24小时420亿美元的暴击。

3月10日早晨,硅谷银行的股票就已经停牌,FDIC在中午出手干预,接管了不断下滑的硅谷银行。

据媒体报道,一般情况下,FDIC会等到市场收盘后再进行干预接管。这侧面显示了硅谷银行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糟糕。

下一个雷曼时刻?

硅谷银行宣告破产之后,美国大量的企业家联名签署请愿书,要求美国政府出手救市,支持存款者的权益。

危机是否会蔓延外溢,乃至于引发新一轮金融海啸?

这是此刻最受关注的事了。

盐财经为此采访中泰资本董事王冬伟,他表示:“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硅谷银行的倒闭将引发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,硅谷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对一些直接相关的企业和个人造成冲击,但不至于重创整个金融系统。

金融危机是否会重演一事,华尔街的从业人士们也相对乐观——除了政府的迅速反应的确制止了系统性风险之外,还因为硅谷银行的客户类型相对单一,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块,仍不至于引发全面崩盘。

但要知道,在美国暴力加息的大背景之下,不只硅谷银行,那些产生了长短期资金错配的银行,都将面临相似的窘境,乃至轰然倒塌。

至于这场轰塌发生后,拜登宣称,会让造成现如今局面的人承担责任。

我们得提醒拜登,要是真的想从一众有关人员中挑出一个或者十个来承担责任,还真有点难。

毕竟如果要追究,美联储也位列其中。

并且面对着通胀压力的美联储,还没有明确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。

2022年6月,美联储加息75基点,创28年来最大增幅

如果在3月21到22日的会议上,美联储执意以激进加息手段对抗高通胀,那么金融风暴或许就在眼前。

高级经济师卜振兴在接受盐财经采访时就表示,如果美联储预期要平衡通胀风险和潜在的金融风暴风险,那么其就要“考虑激进加息的节奏,甚至需要考虑是否要放慢乃至暂停加息”。

高盛也在3月13日表示,鉴于目前银行系统所承受的压力,不预期美联储会在3月加息。

而破产一事是否会深度波及全球银行并带来企业倒闭潮,还需要时间给我们答案。

有什么大而不倒

无论如何猜测,不可否认的是,美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。

压力则正在扩散。

银行存款被美国企业取走的危险,可能转嫁到了个人、机构或者某个国家。

银行货款不再被美国企业支付的危险,也可能转嫁到了个人、机构或者某个国家。

所以,请不要幸灾乐祸。

没有什么大而不倒,破事它总在重复发生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